2022, 5(2):99-102. DOI: 10.19838/j.issn.2096-5753.2022.02.001
摘要:基于潜器水下状态的平衡方程,建立了潜器运动模型。通过对水锤压力的数值仿真计算,建立了潜器航行体发射时的运动控制模型。根据这一数学模型,计算分析了潜器在完整火箭发射后效(发射冲击与完整的水锤效应)作用下的运动响应和运动控制。结果表明:发射单枚航行体对潜器运动姿态有较长时间的影响,潜器的初始速度越大,影响程度越小,影响时间越短。通过操舵和压载水舱的调节,可以对潜器的运动进行较满意的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控制效果随着初始航速递增。
2022, 5(2):103-108. DOI: 10.19838/j.issn.2096-5753.2022.02.002
摘要:UUV 平台上声呐设备集成度高,设备之间容易相互干扰产生声兼容问题。通过理论与实例,针对 UUV 平台上 2 类容易被忽略的声兼容问题——强信号干扰弱信号和谐波干扰,对其产生机理进行了分析, 并据此提出了一套 UUV 平台声兼容的系统设计方案。研究可以为 UUV 平台的声兼容设计与分析解决实际工程应用中遇到的声兼容问题提供参考。
2022, 5(2):109-114. DOI: 10.19838/j.issn.2096-5753.2022.02.003
摘要:随着反潜深度加大,反潜距离增加,当前反潜作战的难度越来越高。对反潜武器作战装备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分析了现有反潜作战样式的不足;阐述了超空泡武器的发展现状与优势,提出了应用超空泡技术,发展一种依托火炮平台发射超空泡反潜弹药的初步设想,并对超空泡反潜弹药的弹道性能进行了仿真计算,文末展望了该型反潜弹药的应用前景。
2022, 5(2):115-120. DOI: 10.19838/j.issn.2096-5753.2022.02.004
摘要:随着战场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空前发展,反水雷作战也越来越向着多平台协同作战方向发展, 作为反水雷作战神经中枢的指挥控制系统作用越来越明显。其中任务规划是反水雷作战指挥控制的重要环节, 建立战术任务规划系统的目标就是要减轻岸基指挥中心以及反水雷母舰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提高多个平台协同反水雷作战的整体效能。通过分析反水雷任务规划的定位和功能,建立有人/无人协同任务规划框架及层次结构,提出协同反水雷任务规划关键技术及其解决途径,能够有力地推动反水雷指挥控制技术的发展。
2022, 5(2):121-126. DOI: 10.19838/j.issn.2096-5753.2022.02.005
摘要:为提升水面舰艇编队水下防御能力,构建以水面无人艇为补充的编队水下防御装备体系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总结国内外水面无人艇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分析了无人艇的发展必要性,结合水面舰艇编队防御鱼雷攻击的任务需求,开展了水面无人艇作战使用方法研究,并对其对抗效能进行了仿真分析评估。相关研究成果可牵引水面无人艇在水下信息对抗领域的发展与应用。
2022, 5(2):127-132. DOI: 10.19838/j.issn.2096-5753.2022.02.006
摘要:美国及其盟友为限制中国前出第一岛链进入西太平洋和北印度洋,采用天基卫星监测、水面舰船监听、水下潜艇区域探测、水下无人航行器及在海峡布设海底监听阵等方式在源头、航路及峡口等多个区域对我潜艇实施监视和跟踪。通过对潜艇不同探测装备分析,提出了一种具备水面、水下诱骗和打击能力的无人潜航器,敌反潜机诱骗、反潜直升机诱骗打击和潜艇掩护逃生等作战使用方法,对无人潜航器研发和使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22, 5(2):133-136. DOI: 10.19838/j.issn.2096-5753.2022.02.007
摘要:当今世界各国海军都非常重视反潜作战,在加快装备更新换代的同时,不断改进作战体系和样式。其中网络中心战是美军推进新军事革命的重要研究成果,目的在于改进信息和指挥控制能力,形成涵盖太空、空中、水面、水下的攻防对抗体系,其发展经验对于提升我国航空反潜作战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2022, 5(2):137-142. DOI: 10.19838/j.issn.2096-5753.2022.02.008
摘要:为了研究沟槽圆柱在亚临界雷诺数下的阻力特性,采用数值模拟与水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沟槽圆柱的减阻性能进行研究。开展三维流场数值模拟,确定最佳仿真模型参数,研究沟槽参数、雷诺数以及迎流角对减阻效果的影响,设计了一种减小端面绕流干扰的水槽试验,验证仿真结果。结果表明:在雷诺数为 40 000 时,沟槽深度为 0.007 5D(D 为圆柱直径)、沟槽宽度为 0.065D、沟槽数量为 36;V 形沟槽圆柱迎流角为 60°~ 90°,最大减阻率为 24%,具有良好的减阻效果,对今后沟槽缆的设计使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2, 5(2):143-150. DOI: 10.19838/j.issn.2096-5753.2022.02.009
摘要:随着日益增长的水域开发需求,区域覆盖是无人艇面向应用的重要能力。然而,经典的平行线扫描路径规划在转弯处期望艏向角不连续,无人艇路径跟踪误差大,单位航程区域覆盖率低。为此,基于无人艇操纵性约束,提出平行线扫描路径规划方法。该方法根据扫海宽度与无人艇定常回转直径大小关系,结合无人艇艏向角连续约束,着重对回转段进行路径规划。经仿真验证,该方法可实现对任意扫海宽度与无人艇回转直径进行区域覆盖路径规划。相比经典平行线扫描路径规划,该方法提高了无人艇单位航程区域覆盖率,提升了无人艇路径跟踪效果。
2022, 5(2):151-156. DOI: 10.19838/j.issn.2096-5753.2022.02.010
摘要:为防止水下航行体攻击水面舰艇,提高水面舰艇的防御和生存能力,根据尾流自导水下航行体的攻击特性,在舰艇尾流后方布撒拦截网是直接、有效的对抗手段之一。为了深入了解水下航行体触网关联体的运动特性,通过建立水下航行体触网关联体仿真运动模型,得到了水下航行体在不同触网位置下关联体的运动状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水下航行体触网后,速度逐渐降低,最终趋于稳定,稳定速度的大小与触网位置和关联体质量基本无关;2)配重的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为先迅速增大,后逐渐降低。仿真结果对舰艇反水下航行体拦截网设计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022, 5(2):157-161. DOI: 10.19838/j.issn.2096-5753.2022.02.0011
摘要:水下运载器根据其使命,通常内部装载不同战斗载荷,其中上浮开盖过程是其作战流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动作过程,水下运载器在其工作过程中受到波浪力、火箭推力、重力、流体阻力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开盖动作又使得水下运载器系统构件之间产生相对运动,其运动特性较为复杂。针对水下运载器系统, 利用多刚体 Kane 方法建立了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利用混合坐标系法描述刚体之间的位置关系,计算了不同工况下水下运载器系统开盖过程的运动响应,分析了影响开盖动作的因素。研究表明:增大推冲力或者增加推冲器作用行程都能明显缩短开盖时间,开盖动作对运载器壳体的运动影响较小,可以忽略;头盖重心位置越高,头盖翻转过程达到角速度拐点的时间会越短,对开盖越有利;运载器初始倾斜角与头盖转动方向一致时, 能较为明显缩短开盖时间;运载器初始倾斜角对推冲器作用效果的影响较小。
2022, 5(2):162-165. DOI: 10.19838/j.issn.2096-5753.2022.02.012
摘要:高温抗腐蚀隐身涂层应用于深弹发射装置,具有深弹发射时耐高温、抗腐蚀、隐身性能较高的优点。为全面提高传统火箭深弹的隐身效果,其主要技术瓶颈是突破在高温尾焰工作环境下深弹发射装置有效提高隐身性能。针对该技术瓶颈,提出了一种吸波复合材料。通过对该方案的理论研究和仿真理论模型的计算表明:采用吸波复合材料满足深弹发射装置的隐身性指标要求。
2022, 5(2):166-171. DOI: 10.19838/j.issn.2096-5753.2022.02.013
摘要:为了选择出合适的水下实验平台的无动力下潜方向和预计出下潜时间,用 CFD 方法对水下实验平台的无动力下潜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与常用的摩擦阻力系数公式计算结果对比,选用了一组较为合适的网格进行 CFD 分析,通过 FLUENT 计算结果拟合出阻力系数与速度的函数,使用 Simulink 对水下实验平台无动力下潜的过程进行了仿真。最终选出以正向下潜为海试时的下潜方向,并得到了下潜过程的时间,通过与海试结果对比,验证了 CFD 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2022, 5(2):172-177. DOI: 10.19838/j.issn.2096-5753.2022.02.014
摘要:针对改进型前盖开闭装置液压回路的特点,用 T–S 模糊故障树方法对其进行故障分析,通过各部件故障概率或故障程度模糊可能性计算出整个装置的故障程度与出现故障的模糊可能性,对改进型前盖开闭装置液压回路的安全性、可靠性设计提供依据。T–S 模糊故障树分析法在分析过程中不需要精确的底事件的故障概率和大量历史数据,较传统故障树分析法有一定优势,能找出系统的薄弱环节,在装备可靠性设计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2022, 5(2):178-184. DOI: 10.19838/j.issn.2096-5753.2022.02.015
摘要:提出一种可快速布置、自动适应阵型、基于同步信标的高精度船载短基线水声定位系统。该定位系统采用柔性短基线四元阵,可布置在各型试验船或测量船,利用回波测距,自动计算出试验船上 4 个声基元布放点的坐标位置关系,再结合双天线卫星罗经的 GPS 高精度定位、定向数据,快速生成短基线阵在大地坐标系中的位置。描述了该定位系统的系统原理、组成和工作过程,并完成了一套用于湖上试验场的定位系统,试验效果较为理想。